今天是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农历甲辰 龙年 三月廿五  北京: 晴 西北风3-4级转北风小于3级 -5℃~5℃

家校共育 | 理性面对考试分数 智慧助力孩子成长(一)

发布时间:2023/11/27 18:13:00 访问次数:268




  每当孩子面临考试时,相信各位家长此时的心情好有一比,“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想象着孩子参加考试的各种情景,期待着孩子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设想着如果孩子考得很好或考得不好自己应对的办法,甚至于祷告着这样的日子快点结束。家长们的这种心情是正常的,曾经孩子们参加考试时我们就经历过,将来只要孩子参加考试我们也还会经历。家长们的这种心情也是必要的,只有体验了这种心情的煎熬,我们才会去思考是不是孩子考一回自己就还这样“七上八下”一回;只有经历了这种心情的洗礼,我们才会去思考在孩子考试后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只有积累了这种心情的厚重,我们才会去思考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一场又一场的考试。
  孩子考试后,家长该如何面对呢?最需要的是理性和智慧!


承认现状,不让问题成为问题。

  每次考试之后,孩子们会总结出来一堆的问题,例如:有一道大题没看见,没有认真审题,做题速度慢,有好几道题不会,等等,各个学科的问题汇集在一起,孩子都会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可以想象孩子的情绪都会比较低落。咱们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是痛打落水狗呢?还是帮助学生从问题中走出来?咱们不仅不能让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问题,也不能让暂时的问题成为永久的问题,更不能让学习问题成为心理问题。
  1.同理心:有效沟通的基础。
  同理心,就是能够体会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感受,并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控制自我情绪。严厉的管教大多无济于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严厉管教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恶化的原因;挖苦孩子,如“你就吃嘛嘛香,干嘛嘛不行”;情感绑架,如“爸妈容易吗?你怎么就不知道心疼爸妈呢”;跟人比较,如“你看那谁谁谁,次次都考第一,你俩可是小学同学!”这些做法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
  凸显家庭底色。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孩子无论在外遇见多大的“风雨”,回到家里都找回内心的平静,待到日出,抖落一身的风尘,昂首上路依然是翩翩少年。这是“家”的定义。
  营造沟通环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没有深入的交流就没有深刻的教育。现在脑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大脑额叶的发育,孩子们变得越来越理性,慢慢懂得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但压力一大,额叶功能就不起作用了,人一旦压力大了,就容易冲动,容易走极端。轻松一点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也更利于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家长们要善于创设沟通环境,例如每周要安排时间单独与孩子一起去爬爬山、打打球,只有你们俩在一起,什么都可以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是一种安全、自然的沟通环境。
  发挥体验价值。体验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成功的体验有必要,失败或犯错的体验也很有必要。考试就是学生体验的机会,既可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还可以体验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可以体验顺利时的“春风得意”,也可以体验面对困难时的“山重水复”。如果我们能够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就是人犯了错,遇到了挫折,我们只关心从错误里学到了什么,在挫折中成长了什么,这样就能真正发挥体验的价值。
 
  2.理性:解决问题的关键。
  理性,就是能够按照学习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视角来认识孩子考试中的问题,不冲动、不想当然。
  梳理孩子认为的问题。让孩子将自己认为的问题说出来,既是全面了解的需要,也是帮助孩子释放压力的手段。例如家长与孩子一起,将本次考试中孩子自认为存在的问题写出来(孩子说,家长写最好!)例如:有一道大题没看见,没有认真审题,做题速度慢,有好几道题不会,最后大题会做但没时间了,等等。
  厘清本次考试的问题。面对孩子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一般用“稳做会,求全对,做到一分不浪费”作为厘清本次考试问题的标准,关键是看会不会?对不对?会而不对的问题,就是本次考试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偶发的,例如“有一道大题没看见”甚至“有一页试题没看见”,这样的问题不是问题,这一辈子的考试,可能也不会再出现第二次。家长们要切记,这类问题不能强化,如果因为“有一道大题没看见”甚至“有一页试题没看见”就打孩子一顿,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每次考试前都会反复告诫自己“千万别漏看了题”,这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梦魇!还有一些问题,例如“有好几道题不会”,“不会”就不是本次考试的问题,因为这几道题根本就不是为咱孩子出的,对待这样的试题,记下是哪个知识就好。另有一些问题,如“最后大题会做但没时间了”,这就是本次考试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比如“这个题会做,但审题没审清楚”,这是这次考试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正确的审题程序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问题尽可能聚焦到孩子力所能及能够解决的问题上,聚焦到一、二个少数问题上,既减少孩子脑子里问题的数量,避免深陷问题之中,甚至被问题打趴下,也可以让孩子更容易看到努力的成果,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少成多,贵在坚持!孩子的考试不是这一次,如果每一次都能解决一、二个问题,孩子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引导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厘清出来的本次考试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跟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例如“如何审题”,各个学科可能都有自己学科审题的程序和方法,家长想进行全面的指导是非常困难的。协助孩子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孩子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家长能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不要再奢望帮孩子甚至替孩子解决问题,这不是培养孩子的正确之道。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孩子体验的过程,家长越早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做”的过程,越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引领:促进孩子发展的责任。
  引领,就是要给孩子根植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维持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
  转化视角,从关注分数转到关注自我。每次考试后,建议家长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考试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是否一致?考试结果与自己的水平是否一致?考试结果与自己的投入是否一致?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孩子审视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有相应的学习动力;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孩子审视自己的学科实力和应试技能,这是取得好成绩的“硬道理”;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孩子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投入时间够不够,时间的利用效率高不高。三个问题的指向都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关键要素:目标、方法和能力水平,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就是以考试为契机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基于实践的自我反思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转换标准,从关注排名转到关注能力。在任何一个群体里,只要有排名,就永远有个第一名,永远有个最后一名。俗话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即便是凤尾,老在最后一名,如果始终以排名为标准来看自己的发展,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很多人都会“破罐子破摔”,在学习上比不过别人,就在非学习项目上找“存在感”,游戏就成了最受欢迎的替代品。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培育学生正确的衡量标准,从简单地将排名作为标准转到理性地将能力提升作为标准上来,从以相对别人的相对量为标准转到以相对自己的绝对量为标准上来,简单地说就是与自己比,看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是不是在减少,看自己不会用的方法是不是在减少,看自己不理解的规律是不是在减少。实际上平时考试的过程就是“排雷”的过程,地雷总数(学科考试的知识点)就是那么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就是“雷”,出现一个排一个,自己不会的知识就减少一个,后面的中考、高考就会越来越“安全”。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只要坚持不断“排雷”,最后一名与第一名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
本站总访问量:1256983人次 | 最高峰6153人在线 | 当前有21人在线 | 网站地图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联系我们:56876807
京ICP备2020035690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913号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 技术支持:智慧创星